IMF

競爭者對IMF有益

康乃爾大學教授普拉薩德:金磚國家不滿IMF的一次次食言而成立了自己的開發銀行。來自地區性貨幣基金的競爭對IMF以及國際金融治理體系來說,或許並非壞事。

國際貨幣體系正在發生變化。金磚國家(Brics)成立了自己的開發銀行,因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承諾賦予它們與各自經濟實力相稱的話語權,參與IMF的運營,卻一次次食言。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還計劃建立外匯儲備池,避免在發生危機的時候被迫依賴IMF。

歐元區危機在某些方面證明了多邊主義舊秩序的價值。誠然,IMF一開始在歐盟(EU)和歐洲央行(ECB)的要求下,同意了一項建立在空想假設前提下的紓困計劃。但IMF後來態度轉強硬。它堅持要求充分認識希臘和塞普勒斯的債務和銀行業問題的嚴重程度,並要求對其他困難經濟體所必需的改革進行現實的評估。如果沒有IMF的介入,歐洲國家或許會堅持相信自己的錯覺。

這些舉動證明了IMF的價值,但其合法性仍然存疑。新興市場嚴重懷疑,如果它們陷入麻煩,從IMF獲得的貸款會更少,條款也會更苛刻。在IMF調停貨幣戰時,新興市場看到的情況是,當發展中國家試圖通過貨幣貶值尋求競爭優勢時,IMF的反應很不耐煩,但當西方大型經濟體推出也可被視爲某種競爭性貶值的大規模貨幣寬鬆計劃時,IMF卻輕易默許。

您已閱讀38%(461字),剩餘62%(7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