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

「迎接中英經貿黃金時代」

FT中文網撰稿人崔瑩:英國駐華大使吳思田認爲,未來20年,是中英經貿關係的「黃金時代」。最近在愛丁堡的一個講座上,他建議所有英國人把握中國的機遇。

2014年10月15日晚,英國駐華大使吳思田(Sebastian Wood)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進行了1個多小時的講座。在講座中,吳大使特別指出,英國已經是中國人最喜歡來旅行的歐洲國家;在英國讀研究生的中國學生數量和英國學生數量旗鼓相當;英國引以爲豪的國民健康體系值得中國借鑑;英國的低碳產品可以在中國進行推廣;吳大使鼓勵年輕的英國人學漢語,到中國實習,或做交換生;他建議所有的英國公司或企業都應考慮到中國拓展,他認爲未來20年,是中英經濟關係的「黃金時代」。

在這個由蘇格蘭孔子學院和愛丁堡皇家協會共同舉辦的講座上,吳思田大使花了很多時間介紹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他首先表示,自己並非中國問題專家。他說,他以前在英國駐華大使館的同事這樣總結:中國問題專家的說法非常自相矛盾,任何描述自己是中國問題專家的人都是白癡!5年前,他誠惶誠恐的開始這份工作,他認爲自己所收穫的是5年刺激、迷惑和充滿矛盾的工作經歷。他指出一兩週前,世界銀行低調公佈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爲世界最大經濟體。他說,中國的經濟成果斐然,但是也可能會令很多英國人感到驚詫和不適應,因爲在過去的200多年時間裏,大多數英國人已經習慣了英國、美國在經濟上領先,而中國的歷史、文明和政治制度與英美儼然不同。他指出,一些經濟學家們認爲,在過去的20個世紀中,其中有18個世紀,中國曾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甚至可以這樣說,在世界經濟史上,由英美經濟領先的19世紀和20世紀是「偏差」,是「曇花一現」。目前正是中國重建輝煌的重要時刻,在未來的時間裏,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大,這樣的現實對所有人都會產生深刻影響,不僅僅是政治影響、經濟影響、社會影響,還有心理上、情感上的影響。但是,吳大使強調,伴隨著中國未來幾年的發展,英國所面對的更是前所未有的機會。

2010年初,吳大使剛到北京就職,當時中國正經歷極其關鍵、也很艱難的改革。他認爲,自從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其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在現代歷史上,都是其他國家所不能企及的。中國的國家領導人頒布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策,大大放鬆了國家對個體的控制,首先是允許農民做小生意,然後允許農民到城市裏發展;允許個人選擇僱主,鼓勵個人旅行,不僅僅是在國內旅行,包括到國外旅行;中國逐漸歡迎外資,並將那些效率很低的國有企業私有化和現代化;城市居民被賦予買賣公寓的權利,新的消費羣體形成;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放更多工業區域,鼓勵他們參與世界競爭。這些大膽的變革已經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變化,包括幫助5億人擺脫貧困線。從經濟學的視角看,這些巨大的變化主要依靠兩個基礎實現:一、鼓勵閒置的勞動力流動,比如,農民可以到工廠裏上班;二、追趕西方先進的科技,因爲西方公司會充分利用投資自由,將西方的技術和製造業轉移到中國。在過去的三個世紀裏,這些變化促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每7、8年,中國的經濟都可以翻倍。但是,最近些年,中國的領導人認識到這樣的發展模式已經接近極限。肯去工廠上班的工人越來越少,企業因此不得不提高工人的工資,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能爲外資企業提供便宜的工業區。中國由國家緊緊控制的銀行體系,像是巨大的輸送帶,將財富從個體、家庭手中,聚集到銀行,用於修建更多的基礎設施、樓房和工廠。但是投資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的回報越來越低,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以往的經濟模式越來越不可持續。上世紀末,中國的領導人明確指出未來的計劃:放緩投資,增加民衆的消費力,需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保護環境,中國的服務業則需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在已經具備了先進科技的前提下,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中國需要「創新」,這樣纔可以做到持續發展。

您已閱讀46%(1523字),剩餘54%(18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