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因改造稻米和玉米種植研究許可證在今夏到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目前,仍沒有跡象表明,中國農業部將續發許可證。到期的許可證頒發於2009年,主要涉及兩種轉Bt基因稻米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轉Bt基因稻米中含有蘇雲金芽胞桿菌,能有效抗蟲,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作爲飼料則可有效提高豬和雞的磷攝取量,可能在未來起到節約能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作用。雖然這些農作物不是中國僅有的基因改造作物,但卻備受關注,不僅因爲它們可能成爲中國「自主創新」的開創性實例,還因爲它們是中國餐桌上的傳統主食,而人們對改造它們的基因存在顧慮。
確保人民能夠喫飽飯是大多數國家優先考慮的政治議題,但在中國,這個問題再怎麼強調也不爲過。中國擁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但耕地面積僅佔全球的8%,中國領導人對過去發生的饑荒、糧食短缺和配給供應仍記憶猶新。2014年,中央已經連續11年在其頭號政策檔案中關注農村發展問題。政府多年來一直對農業生物技術極爲關注,如在最近的五年計劃中將其列爲七個戰略新興產業中的一員。最近幾十年,中國肉製品的生產、銷售和消費迅猛增加,而培育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就代表了創新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提高效率、降低肉製品消費增加帶來的環境成本。
既然如此,許可證爲什麼會在這些農作物商品化之前就失效呢?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媒體給出了四個可能的解釋。一是經濟考量。黃季焜指出,中國傳統稻米種植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自給自足,所以農業部可能認爲短時間內不需要將基因改造稻米商品化。二是「社會穩定」。某綠色和平組織官員告訴科學線人,「公衆對基因改造稻米安全性的擔憂」在中間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他還給出了第三個原因——管理問題,「對基因改造稻米研究的評估和檢測存在漏洞」也對決定產生了負面影響。英國諾丁漢大學副教授曹聰則給出了第四個解釋——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存在論。曹聰認爲,之所以對基因改造稻米的態度出現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是因爲中國軍方高層和某些精英人士的「荒唐」想法。他們認爲基因改造食品是「一場企圖消滅中國人的邪惡陰謀」,而這種謬見的傳播者是「反基因改造運動,這羣反對人士有能力,有影響,而且十分偏執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