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股市

如何疏解中國IPO「堰塞湖」?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中國應積極放寬以中小企業爲核心的IPO,這對於多層次資本市場只會是創造性的破壞,是制度創新和系統演化所期待的方向。

中國企業IPO的「堰塞湖」依然無解。中國證監會網站9月26日披露了最新的發行監管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審覈工作流程及申請企業情況。數據顯示,截至9月25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620家。其中,已過會30家,未過會590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430家,中止審查企業160家。大量的企業依然在無法預測的排隊中煎熬。

我們注意到,本年IPO經歷了兩次重啓,在年初首輪48家企業IPO重啓遭遇市場質疑後,6月份進行了第二輪重啓,至今總計通過四批44家,其中第一批10家、第二批12家、第三批11家、第四批11家,如此進度顯然與監管層關於下半年發行100家的承諾尚有明顯距離。更有統計顯示,上半年99家完成上市進程的中國企業中,有52家登陸境內資本市場,合計融資74.94億美元(353億元);而47家中國企業選擇境外上市,合計融資高達100.77億美元,遠超國內資本市場,而且同比成長1.29倍。如果再加上下半年阿里巴巴等中國概念股在海外的上市,全年國內市場的IPO融資佔比無疑將更是慘淡。

由於IPO改革頂層設計安排的缺陷,包括證券法修改的一拖再拖,監管層至今沒有給中國企業IPO指出一條滿足市場正常發展需要的明路。

您已閱讀31%(503字),剩餘69%(10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