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數年的折騰,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終於在美國上市,成爲美股史上最大規模的IPO。紐約當地時間9月19日,阿里巴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在經過10輪詢價後,開盤價報每股92.7美元,較每股68美元的發行價大漲36.3%,使得阿里市值一舉突破2200億美元,超越FACEBOOK、亞馬遜、騰訊、EBAY,成爲僅次於谷歌的全球第二大網路公司。首個交易日,阿里股價最終收報每股93.89美元,上漲38.07%,市值2314.39億美元。
每逢中國大型科技股上市,輿論不免批評一番。新華社近日發表文章,指阿里赴美令中國再遭上市資源流失之痛。目前,中國國內前10名網路公司悉數在香港或者美國上市,形成「國內賺錢、境外分紅」的模式,國內消費者只有爲這些企業貢獻盈利,卻沒有分享成就的機會,尤其是阿里此次的「資本盛宴」沒有在中國出現,令人感到遺憾。數據顯示,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大型網路公司,總市值達到了3.1兆元人民幣。相比之下,A股的總市值是32.12兆元人民幣,3.1兆元已經佔到A股總市值的9.65%。
如此巨大規模的上市資源流失,的確是中國市場之憾。但也不必過於心酸。美國市場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終於纔有了今天的成就。相比之下,中國的資本市場不過才發展了20多年,不論是交易制度、市場深度還是投資者的素質,都還遠支撐不了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上市。此次阿里巴巴公開上市,募集的金額約爲217.7億美元,若啓動「綠鞋」機制,募資額將超過25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過1500億元。這樣體量的募資額,再加上超額認購凍結的資金,對於A股而言無疑將是一場災難。迄今爲止,中國監管層仍不敢大規模放行新股發行,擔心將衝擊市場信心;試問,以這樣脆弱的市場,又怎麼容得下阿里巴巴這樣的巨型企業呢?從這一角度看,阿里巴巴並非不願意在國內上市,而是無法在國內上市,水淺走不了大船。反觀美國市場,即使迎來了最大規模的IPO,依舊風平浪靜,令人驚異於市場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