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癌細胞,沒有病理性症候的「直男癌」,在中國徘徊。爲了對「直男癌」進行神聖的圍剿,新中國的一切勢力,「腐女」和「同志」、「耽美小說」和「同志漫畫」、大陸的花癡少女和港臺的花樣美男,都聯合起來了。
19世紀,人們趨向於把一種稱爲肺結核的病應用在審美領域。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裏如此描述:「結核病被想像成能夠催發性欲,並且能產生一種超凡的誘惑力」。還有,「結核病是藝術家的病。憂鬱人物——或結核病患者——是卓然而立的人物:他敏感,有創造力,形單影隻。」儘管她本人的觀點是「疾病並非隱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誠的方式是儘可能消除或抵制隱喻性思考」,但是,她的呼籲似乎收效甚微。21世紀,人們反其道而行之,不再隱喻性地看待疾病,而是乾脆把隱喻本身指認爲疾病,把一種審美問題診斷爲「病」——這就是近期大面積感染中國的「直男癌」。
未經醫學鑑定,「直男癌」的症狀就被描述爲:活在自己的審美觀裏,實際上審美趣味爲負數,衣著品味惡劣而不自知。據說,晚期患者還經常伴有幻覺,自以爲符合主流審美,甚至於認爲自己衣著品味相當高級。不同於普通的病理性疾病,「直男癌」的患病方式就如同精神病一樣:不是因爲你有病,於是別人把你當病人看待;而是別人把你當病人看待,所以你有病。換言之,不論是精神病,或是「直男癌」,這種權力邏輯的運作,首先是一羣人不證自明地認定自己沒病,繼而把非我族類的他者統統視爲有病。在精神病的病例裏,權力者自我加冕爲「正常人」;而在「直男癌」的病例裏,那些自認爲有別於直男的人——未必是同志,也包括信奉同志美學的人——則名正言順地成爲了權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