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天安門

當遺忘變成生存機制

作家芬比:25年前中國發生的那場武力鎮壓,已消失於官方敘事之中。這種沉默引發兩個根本問題:有關中國政權的本質,以及人們以政治冷漠換取物質生活的態度。

《失憶的人民共和國:重訪天安門》(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

林慕蓮(Louisa Lim)著,牛津大學出版社美國分部(OUP USA)出版

建議零售價:16.99英鎊/24.95美元,頁數:244頁

《天安門流亡者∶中國民主抗爭的呼聲》(Tiananmen Exiles: Voices of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何曉清(Rowena Xiaoqing He)著,Palgrave Macmillan出版

建議零售價:18英鎊/29美元,頁數:240頁

《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逐財富、真相和信念》(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

歐逸文(Evan Osnos)著,Bodley Head出版 建議零售價:20英鎊,Farrar, Straus and Giroux出版 建議零售價:27美元 頁數:416頁

一年前,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ational Public Radio)駐北京記者林慕蓮做了一個試驗。她拿著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標誌性的一張照片,在北京走訪了四所大學的校園。在這張攝於1989年6月5日的照片上,一名身著白襯衫和黑褲子的無名男子挺身攔住了正行駛在北京長安街上的一隊坦克。先前一天,中國軍隊開進天安門廣場,鎮壓了由學生髮起的民主抗議運動。林慕蓮把這幅照片展示給了100名學生看,只有15名學生正確辨認出了上面的內容。有兩人倒吸一口氣後走開了;還有一人用英語喊道:「噢,天啊!」一名年輕男子說道:「這是個敏感的話題。這張照片可能與上世紀我出生兩三年後發生的反革命事件有關。」

您已閱讀18%(759字),剩餘82%(34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