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衝突

仇恨與民族衝突的經濟學

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軍:恐怖襲擊因仇恨而實施,仇恨的根源是歧視,消費機理在於控制傳播,因此消除歧視政策的同時,防止對仇恨的全社會渲染,方能減少暴恐。

美國「911」事件已經過去十多年了,但恐怖的畫面至今仍凝固在世人的腦海中,難以消退。以這起事件爲界,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恐怖襲擊事件逐漸增多起來,從印尼巴厘島驚天大霹靂到英國倫敦「77」爆炸案,再從印度孟買連環爆炸到中國廈門的公交縱火案,一幕幕血淋淋的畫面提醒著人們,這個世界並不安全。

近期發生在中國各地與新疆有關的恐怖襲擊事件,令國人倍感恐懼和不安。隱藏著的暴恐分子如同定時炸彈,時刻威脅著我們。中國社會正瀰漫着拔劍弩張的緊張情緒,仇恨正在凝聚,濃度正在增加。

人們不解的是,究竟什麼樣的深仇大恨使得一些人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通過自殺式爆炸,襲擊那些與他們並無直接利害衝突的無辜者。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您已閱讀13%(298字),剩餘87%(19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