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鄧小平對外開放的收益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鄒至莊:鄧小平提倡對外開放,因爲沒有對外開放就不能實行市場經濟。對外開放影響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的制度與運作,但尚未完成,阻力源自既有利益。

鄧小平領導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目的是要實行市場經濟。他同時提倡「對外開放」,是因爲沒有對外開放就不能實行市場經濟。中國過去三十五年來的經濟發展常用「改革開放」四字來代表。對外開放幹了什麼,對中國有什麼好處?我先說明對外開放在市場經濟的地位,再用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討論其意義,最後探討對外開放對中國的經濟的影響和今後政策發展的趨向。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前,絕對不歡迎外資進來,認爲外國帝國主義的資本家是來剝削中國。改革決定後推翻這個政策,要努力引進外資,因爲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運作需要的。市場經濟的運作有兩個要點:分工合作與自由貿易。分工合作認每人做他最能幹的工作,提高生產效率。生產以後,自由貿易再增加經濟效益,因爲自由交易必對雙方有利,不然他們不會交易。國家的生產是由國民的總生產形成,所以自由交易也增加了國家的生產。市場經濟的優點是容許這兩項活動進行。市場的範圍越大,上面說的兩項活動越生效。對外開放的意義是把市場經濟的範圍擴大,使它的運作更生效。

對外開放產生了更大的市場以後,也引發了生產和交易,種類包括貨物、資本、人才流動和技術。對外貿易是貨物的交換,引進外資是引進資本,向外投資是把資本向外流。引進人才當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利,把中國學生往外流,在外國留學,也是對中國有利。技術的引進和推廣,跟隨著上面三種交易進行,這便是「開放」的意義。

您已閱讀36%(573字),剩餘64%(10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