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

中國人的民主「飢渴症」與「拒食症」

讀者丁一本:越早、越廣泛地討論烏克蘭衝突和臺灣學生運動中的街頭政治等問題,培養民主思維的訓練,在未來的變化中,中國執政者和民衆所受到的衝擊就會越小。

我們處在這樣一個環境——我們自己還沒有選擇走民主道路,而周圍卻有程度不同和成色不等的民主國家與地區,當然也有其他。如果我們確信終有一天大陸也會選擇民主這條道路,那麼觀察大陸民衆對近期密集的街頭政治運動的觀點則有了意義,畢竟我們終將面臨同樣甚至於更復雜的選擇和考驗。

我們如何觀察大陸民衆對於民主的理解呢?——自然是通過各類政治或者泛政治運動表達出來的觀點來進行觀察,比如烏克蘭變局,臺灣太陽花學運,或者更早之前的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等等。感謝網路,讓更多的人得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因此有機會觀察到更多人的觀點。

在觀察這些觀念之前,我們大概應該對所論及的民主做一個簡單的界定——這裏所說的民主,是一個被廣泛應用於各人羣討論之中的一個名詞,它包含但不限於嚴格政治學範疇的民主,它所指更爲廣泛以及沒有嚴格界定,也沒有共識。它存在於人們的討論之中,有時候正因爲這個概念沒有被清晰界定,而造成人羣之間交流與討論上的混亂,而這類混亂本身也是我們應該觀察的。

您已閱讀13%(424字),剩餘87%(27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