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飲料還是麪條?相比世界其他地區,兩者在亞洲(尤其中國)都是更大的生意。來自前者的更高盈利週三推高旺旺集團(Want Want)股價,而兩家開打價格戰的麪條大王——康師傅(Tingyi)和統一企業中國(Uni-President China)股價都有下滑。然而退一步說,三者之間的共同點多於它們在零食產品範圍上的差異。它們都享有高估值,且都面臨有機成長的放緩。
根據渣打(Standard Chartered)的數據,糖果和巧克力的銷售成長10年來首次降至10%以下。人均速食麵消費成長也同樣下滑,三年前的增速曾經更接近20%。果汁飲料的銷售成長速度不到三年前的一半。對此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包括中國正在放緩的經濟成長,以及其13億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高(瓶裝水銷售仍以每年16%的速度成長)。
儘管如此,這三家公司的股價都達到預期盈利的26倍至28倍——相比歐洲和美國的競爭對手,這三家公司的股價存在溢價,例如,雀巢(Nestlé)和卡夫食品(Kraft Foods)的本益比分別是19倍和17倍。這些行業成長數據對亞洲的零食生產集團來說並非災難。但他們將會面臨壓力,要求他們證明自己的本益比爲何更接近奢侈品牌愛馬仕(Hermes)和邁克爾高司(Michael Kors),而不是生產牛肉麪、巧克力牛奶和米果的同行業競爭者。
您已閱讀74%(560字),剩餘26%(2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