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倒塌25年後,革命的喧譁與騷動之聲再次迴響在歐洲上空。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預示著冷戰結束,中歐和東歐大部分地區脫離了蘇聯統治,和平地投入歐盟(EU)懷抱。如今,烏克蘭動亂大戲纔剛開頭,還有好多幕沒演。但就算是與1989年的歷史性事件相比,烏克蘭本次事件的歷史重要性也不容忽視。無論是對烏克蘭、歐盟還是俄羅斯而言,眼下都是個巨大機遇和巨大風險並存的時刻。自蘇聯解體以來,從來沒有哪個事件比這場從基輔開始的革命更加明確地昭示著「歐洲時刻」的到來。
回想基輔革命的演變歷程以及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的下臺經過,我們首先會想到的一個問題必然是:這場革命對烏克蘭及其4600萬民衆意味著什麼?烏克蘭在1991年和平脫離了垂死的蘇聯,宣佈放棄核武,順利走向獨立。民衆對未來實現民主寄予了很高期望,特別是在2004年的橙色革命之後。但之後的那些年裏,領導層的自私和腐敗,讓烏克蘭逐漸走到了如今經濟瀕臨崩潰的境地。得到俄羅斯政府支持的亞努科維奇上週末倒臺(除其他因素之外,自身政治無能也是他倒臺的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給了烏克蘭發展爲有效運轉的民主國家一個嶄新的機會。
然而,烏克蘭革命的政治影響遠遠超出本國範圍。25年來,這個地處歐盟和俄羅斯之間危險夾縫地帶、國土面積廣闊的國家,一直是俄羅斯與西方在地緣政治層面的爭奪目標。2008年,爲求讓西方決定性地贏得這場角逐,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George W Bush)做了個拙劣的嘗試,試圖將兩個前蘇聯國家——烏克蘭和喬治亞——拉入美國領頭的北約(Nato)。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以武力回應。他堅決打擊任何削弱俄羅斯對近鄰國家影響力的新企圖,阻撓兩國申請加入北約,併入侵喬治亞。但如今基輔獨立廣場的這場革命爲各方提供了第二次機會,可以重新思考位於歐洲斷層線上的烏克蘭的身份。如果歐洲能夠在不讓俄羅斯擔驚受怕的情況下,將烏克蘭納入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圈,這對於宣揚歐洲價值觀、提振歐盟國際地位都將是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