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

FT社評:西方須對烏克蘭更強硬

亞努科維奇政權一直屈服於普丁壓力,而後者一邊送上現金,一邊要求鎮壓獨立廣場上的示威者。美國和歐盟是時候採取更強硬立場,比如凍結一些烏克蘭高官的資產。

過去兩個月裏,西方國家一直緊張不安地注視著烏克蘭事態,希望它能扭轉危局。週二,基輔街頭髮生的衝突,讓希望變得渺茫。在烏克蘭官方武裝與反對派示威者的衝突中,至少26人喪生,逾240人受傷。隨著暴力衝突蔓延至烏克蘭其他地區,人們擔心,這個國家可能正在滑向內戰。擁有4600萬人口的烏克蘭,位於東西歐之間的核心爭奪地帶。

目前尚不清楚是誰引發了基輔的激烈衝突。最近幾周聲稱要動武的,不僅有忠於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的軍警,而且還有那些對腐敗的亞努科維奇政府感到不滿並要求其下臺的反對派示威者。但無論是何種原因引發了衝突,我們應該對局勢的突變感到警惕。1991年,烏克蘭和平地脫離了當時瀕臨解體的蘇聯,順利走向獨立。自那以來烏克蘭爆發的每一次危機——其中最出名的是2004年的「橙色革命」——都在沒有爆發流血衝突的情況下得以解決。但這一次,烏克蘭有可能變成歐洲大陸心臟地帶的火藥桶。

烏克蘭目前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亞努科維奇的失誤造成的。沒錯,他是經過大致公平的選舉、在2010年上臺執政的。但在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的影響下,他接二連三地犯錯,削弱了自己的權威和合法性。去年11月,他放棄與歐盟(EU)簽署聯繫國協定,激怒了數百萬希望與西方加強聯繫的烏克蘭民衆。隨後他接受了普丁的150億美元貸款,使得烏克蘭受制於人。他還動用武力試圖平息公衆怒火。在局勢動盪期間,他從未真心實意地與反對派談判。在本週的暴力衝突後,他已經很難擺脫被國際社會遺棄的的命運。

您已閱讀55%(659字),剩餘45%(5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