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

未來屬於新興市場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新興市場目前的動盪不會改變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其經濟成長速度將在未來數十年中超過發達國家。非西方國家的崛起能夠經受住任何數量的經濟和政治衝擊。把暫時性的危機與這一強大趨勢出現永久性逆轉混爲一談,將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1996年,我的朋友吉姆•羅沃(Jim Rohwer)出了一本書:《亞洲的崛起》(Asia Rising)。幾個月後,亞洲崩盤。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羅沃的書看起來有點愚蠢。上週我突然想起早已在2001年英年早逝的吉姆•羅沃,當時我在聽另一個吉姆——曾爲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的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在接受電臺採訪時捍衛他看漲新興市場的觀點。

奧尼爾在過去10年新興市場繁榮期真正開始的前夕發明了「金磚四國」(Bric)這個詞,用來指代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他的先見之明,加上他拼湊精彩縮寫詞的能力,讓他榮獲大師地位。現在奧尼爾又回來了,極力誇讚下一組冉冉崛起的經濟大國,即聽上去相當可口的「薄荷四國」(Mint: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奈及利亞、土耳其)。但今年他的時機掌握得不是很好。投資者正對新興市場感到恐慌,而「薄荷四國」中壓陣的土耳其處在危機的最前沿。

這些故事的一個教訓是,就像投資一樣,在發表見解方面,時機是一切。完全有可能在錯誤的時間點發表正確的觀點——羅沃的遭遇就是這樣。他的書出版17年以來,他對亞洲的樂觀情緒得到全面驗證。該書只是在出版後持續數月的關鍵時期貌似大錯特錯,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被迫紓困南韓、泰國和印尼。

您已閱讀28%(542字),剩餘72%(14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