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一邊是「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這句話用來形容中國新股IPO改革再合適不過。
2014年伊始,闊別一年多的新股IPO率先回到投資者視線中。從IPO重啓至本週一14個交易日中,A股市場市值蒸發逾兆,新股井噴式發行的同時,上證綜指卻不斷的創出新低,週一滬市重回「1」時代。去年11月中國證監會推出旨在市場化方向的新股發行改革措施,但是從推出後的實際效果看,不僅老問題未能得到充分緩解,甚至出現惡化之勢,中國IPO新問題也繼踵而至。從而出現了政府行政之手「被迫」重現江湖的尷尬之舉。
江蘇奧賽康藥業於網上申購前夕暫緩發行;當日中國證監會表示,新股發行市場化不代表放任自流,並於第三日晚間推出加強新股發行監管的新規定。新規出臺後,匯金股份、東方網力、綠盟科技、恆華科技及慈銘體檢,五家公司相繼發佈暫緩新股發行或推遲刊登發行公告;晶方科技申購當日緊急叫停;中國證監會啓動新股發行過程的抽查,涉及13家主承銷商及44家機構;陝西煤業IPO籌資規模減半;紐威股份上市首日被臨時停牌;宏良股份暫停IPO發行;媒體質疑我武生物網下發行內幕。
您已閱讀18%(474字),剩餘82%(223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