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烏克蘭的抗議事件不可逆轉地推動了歷史進程,也改變了地緣政治格局。烏克蘭真正成爲民主歐洲一部分的那一天指日可待,假以時日,俄羅斯也將追隨烏克蘭的足跡——只要俄羅斯不自我隔絕、成爲半死不活的帝制遺骸。
烏克蘭領導層腐敗、習慣於中飽私囊,隨時準備向俄羅斯政府尋求保護。他們的不守諾言促使烏克蘭民衆明顯的愛國主義情緒自發地爆發出來。這一事件顯示,維護國家獨立日益成爲一種主流政治現實。對烏克蘭年輕人而言尤爲如此,從語言上和歷史上,他們都不再覺得自己只是「俄羅斯母親」衍生出來的一個略微不同的變體。
誠然,語言上的分裂依然存在,烏克蘭某些地方也依然感覺跟俄羅斯更親近。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些強烈主張融入歐洲的烏克蘭人只是近來纔將烏克蘭語作爲自己的語言。獨立20年來,通過重新認識烏克蘭歷史、培養民族自豪感,通過觀察那些西部鄰國從融入歐洲中獲得的經濟好處,烏克蘭人開始產生一種嶄新的心態。這種心態並不意味著反俄,但它意味著認同這一點:烏克蘭自身的歷史身份在文化上真正是大歐洲的一部分。
您已閱讀31%(444字),剩餘69%(9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