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

東亞模式變革與地緣信任赤字

FT中文網撰稿人孫興傑:東亞模式調整經濟結構已是必然,但地緣政治的挑戰更爲緊要,美國提供的地區安全產生裂縫,而新的安全格局遭遇地區信任赤字挑戰。

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後出席東亞的多邊論壇,而美國總統歐巴馬因國內預算和債務僵局而缺席了這一多邊外交峯會,由國務卿克里代表出席。有媒體認爲,歐巴馬的缺席成就了習近平的勝利時刻,此論言過其實,APEC峯會並非習奧會,更非中美間的零和博弈。而克里在演講中一再重申,歐巴馬的缺席不會動搖美國對亞洲再平衡戰略的承諾,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美國的承諾難以阻擋亞太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區的地緣空間的重塑,由安全、財富、自由等價值訴求構成的「權力之球」的重心正在發生變化。

西太平洋的地緣空間正經歷深刻的重組,與之相伴隨的是東亞自主性與美國存在感之間的重新界定。東亞模式使東亞地區成爲二戰後經濟成長最快的地區,半個世紀之後,東亞模式面臨新一輪的轉型與調整。

東亞模式「換檔」

您已閱讀10%(337字),剩餘90%(28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