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FT社評:奧斯本的「魅力攻勢」

英國財相已表現出一種更務實的態度,在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中,英國已不再有無可爭議的優勢,以後妥協將是家常便飯。

拿破崙(Napoleon)曾把英國視爲不值一提的小店主之國(a nation of shopkeepers)。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努力爲中國遊客到英國旅遊購物提供便利,至少證明政府特別重視零售商的命運問題。

此舉是刺激英國企業對華商業往來的廣泛舉措的一部分。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和歐盟(EU)的第三大商品和服務進口國。英國對華出口僅佔中國進口額的1%,遠低於其在世界貿易中3%的份額。中國傾向於進口的商品,英國卻並不生產,這對英國很不利。德國專注於生產中國工廠運行需要的工業設備,在這方面遠優於英國。但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英國獲得的中國訂單要少於法國、巴西以及安哥拉。據英國財政部(UK Treasury)估算,如果英國在中國商品進口中的份額與其在全球商品進口的份額相當,那麼英國對華出口額將提升到原來的三倍。

部分原因就是英國不願意扮演一個順從的商人的角色。去年,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與達賴喇嘛(Dalai Lama)公開會面的時候,北京方面表示「很受傷」。卡麥隆的前任比較迎合中國,但也曾批評中國的人權和汙染問題。本週,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和倫敦市長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對中國發動「魅力攻勢」,標誌着英國採取了一種更加務實的態度。

您已閱讀62%(555字),剩餘38%(3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