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財務報告

市價未必反映公允價值

FT專欄作家凱:市場不活躍時,很難運用按市價計值的盯市會計原則。然而在市場活躍時,價格更有可能由投機、而非對基本價值的評估決定。

歐洲上市公司被要求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編制財務報表。公司的董事們有確保報表真實、公允反映企業情況的法定義務。

這些義務是否彼此一致?不久前,一些機構投資者聯合致信英國《金融時報》,聲稱這些義務相互之間並不一致。信中還陳述了一位法律顧問表示支持的觀點。該問題讓英國議會銀行業標準委員會(Parliamentary Commission on Banking Standards)非常擔心,因此該委員會提議,銀行應該編制兩套獨立的報表。銀行成爲此次爭論的焦點,儘管這個問題具有更加普遍的意義。

主要的癥結在於,無論是IFRS還是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會計準則都已經從「審慎」轉向「中立」,從「歷史成本」轉向「公允價值」。把著重點放在這些方面,意味著要對交易性資產按市價入賬。

您已閱讀27%(343字),剩餘73%(9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