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豐

Lex專欄:利豐U型復甦?

利豐先前利用自身股票估值和債務評級較高的優勢,通過發股發債融資展開大量補強性交易,推動了收入成長。現在投資者希望看到其基礎業務能夠實現內生成長的證據。

並非只有經濟學家纔會爭論V型或U型復甦的可能性。這一結論同樣適用於企業的業績反轉。亞洲的典型中間商利豐集團(Li & Fung)剛剛發佈了強勁的上半年業績——在經歷了一些痛苦的衝擊之後,這一結果令人欣慰。但如果現在就看好該集團,將意味著要相信它不僅已經到達U型的谷底、而且已開始反轉向上。

利豐的股價已在低迷的市況下掙扎了一段時間。其股價於2011年見頂後,已累計下跌了60%。利豐的估值自2007年以來不斷下滑。2007年時,利豐的預期本益比爲30多倍。如今,它的股價相當於2013年預期盈利的18倍。今年以來,利豐的股價下跌了五分之一。不過,下跌主要發生在今年1月發佈盈利預警之後。該集團股價已經企穩,意味著可能已到達谷底。

利豐上半年業績的最大亮點在於,相關數字與市場的預期相符。先前利豐發佈的兩組業績,均包含意外遜於市場預期的內容。該集團管理層已經巧妙地讓其投資者相信,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利潤之比將由以往的30:70變爲20:80。這減輕了上半年業績所承受的壓力,卻讓該集團不得不在下半年實現更大幅度的利潤成長。這裏有一些警示,提供給那些想聽到警示的投資者:利豐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佔該集團主要供應鏈業務的三分之二)雖然保持穩定,但沒有實現成長。利豐美國品牌授權業務客戶所持的謹慎態度,意味著該集團的業績前景很不明朗——去年,這塊業務錄得2億多美元的重組成本。

您已閱讀79%(583字),剩餘21%(1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