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豐

Lex專欄深度分析:爲利豐估值

利豐是香港恆生指數過去一年當中表現最爲疲軟的成分股。該公司的收購依賴型成長模式掩蓋了內生成長的疲軟,其供應鏈管理專長以及龐大的供應商網路不足以支撐目前的高溢價水準。

參觀利豐(Li & Fung)香港總部一間間宛如精品店的商品陳列室,你會感到彷彿置身於西方的購物中心,不過惱人之處在於你無法確定自己究竟身處哪一家百貨公司。之後你終於恍然大悟,利豐是所有這些品牌的供貨商。

如果你曾買過卡爾文•克萊恩(Calvin Klein)或者蔻馳(Coach)的鞋履,DKNY的牛仔褲,美國鷹派服飾(American Eagle Outfitters)或是Aéropostale的服裝,以及湯米•希爾菲傑(Tommy Hilfiger)、Helly Hansen、橘滋(Juicy Couture)、凱特•斯貝德(Kate Spade)等品牌的任何產品,那麼你就擁有了一件由利豐組織生產並負責供貨的產品。利豐是全球許多極具知名度的品牌和零售商的供貨商,包括沃爾葛林(Walgreens)、沃爾瑪(Walmart)、瑪莎百貨(Marks and Spencer)、森寶利(J Sainsbury)等。當你看到馬克•雅可布(Marc Jacobs)香水瓶上奪人目光的花朵型瓶蓋,或者香奈兒(Chanel)邂逅(Chance)香水瓶身上的金屬環時,可曾想過是誰找到了生產它們的材料?從迪奧(Dior)的睫毛卷燙器到以美元標價的Hello Kitty系列產品,利豐很可能是唯一年銷售額達200億美元、而消費者卻從未聽說過的消費品外包供貨商——即使該公司現已成爲市場寵兒,並由於將戰略型思維用於亞洲地區供應鏈管理,而成爲備受商學院推崇的案例研究對象。

但投資者對利豐的喜愛正逐漸轉爲懷疑。該公司是香港恆生指數(Hang Seng index)過去一年當中表現最爲疲軟的成分股——下跌幅度達到30%。該公司本月警告稱,營業利潤可能下降五分之二,其股價則在近三年低點徘徊。此次業績預警是否會像利豐所說的那樣,是由業務結構調整帶來的高昂成本導致的,而這番調整將使該公司未來能夠更好地爲其佔主要的西方客戶羣服務?或者在其背後隱藏了更加嚴重的問題?

您已閱讀19%(823字),剩餘81%(35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