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豐

Lex專欄:利豐——看不懂的收購

收購很容易讓人上癮。如果投資者縱容這種習慣,要打破它將比以往難得多。過去四年,利豐斥資50億美元進行了33宗收購。投資者應當對這些交易多問幾個問題。

收購很容易讓人上癮:通過收購帶來成長可催生亮麗的業績數字。問題在於,如果投資者縱容這種習慣,要打破這種習慣將比以往難得多。爲塔吉特(Target)和沃爾瑪(Walmart)供貨的採購業集團利豐(Li & Fung)就是一個例子。上週,由於投資者預期該集團發債所籌的5億美元將用於更多收購,利豐的股價爲之一振。

對局外人來說,要理解那些被收購的業務是有難度的;這類業務越多,理解起來難度就越大。這就是爲什麼8月份利豐公佈的上半年業績未達預期時,它的股價會出現暴跌。過去四年裏,利豐斥資50億美元進行了33宗收購。但這些交易到底對利豐有何貢獻,目前還說不清楚。以今年迄今的四宗交易爲例:儘管被收購進來的公司淨利潤率達7%(是利豐集團自身利潤率的兩倍),但假如今年1月1日就把這四宗收購都考慮進來,淨利潤本會更低。

至少,股東們沒有對利豐的行爲照單全收。8月份以來,利豐的預期本益比約爲19倍——大大低於25倍這一先前七年的平均值。然而,投資者對利豐上週發行混合債券(對評級機構來說,這些債券是看似爲股本的債務)行爲的明顯認可,卻讓該集團從事更多收購成爲了可能。

您已閱讀67%(476字),剩餘33%(2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