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充足?是。精簡已現成效?是。股本回報率正在提升?是。對初始的成本/利潤目標的略微挪動顯然已得到市場接受?是。談到若無法獲得有機成長,將返還資本?好極了。歐智華(Stuart Gulliver)迄今達到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當前環境下投資者對一家大型銀行的所有合理期望。現在,就來找找有機成長吧。
滙豐(HSBC)執行長在5月份表示,他對返還更多現金抱有開放心態。本週一,他堅信能找到成長。從滙豐的利潤來源看,這似乎很簡單——加大對亞洲的投入。上半年稅前利潤的三分之二來自香港及該區域其他市場。香港本身就佔該銀行計息資產的五分之一,規模僅次於英國(佔三分之一),但今年迄今香港貢獻的稅前利潤幾乎相當於英國的2倍。然而這裏的關鍵詞可能是「迄今」。滙豐自己的經濟學家在把中國經濟成長預測下調10%後,最近把香港的預期成長從4.7%下調至2.5%。香港的服務業活動在過去四個月裏持續縮減,儘管近期減速已放緩,而中國內地的服務業活動幾乎沒有成長。滙豐在香港的地位如此強大,以至於成長放緩不太可能導致成比例的業務下滑,因爲其它銀行受到的打擊會更大。但香港爲滙豐帶來的利潤是它在該地區其他市場的利潤的10倍。無論多小幅度的放緩都會很明顯。
沒錯,擔憂可能是無謂的。中國經濟可能會改善。日本企業也可能投資該地區,從而彌補缺口。更高的利率將擴大滙豐的淨息差。無論從市場行銷還是從業務地盤上看,滙豐都不再是「世界的當地銀行」。但它的利潤實際上仍以傳統的當地市場爲主。英國正在改善,但香港需要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