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媒體

新聞抒情腔之過

中國媒體人陶舜:新聞抒情有獻媚之嫌,有的對權勢者撒嬌以討賞賜,有的對無權勢者泛情以博民望,但事關國是民瘼的新聞實踐,當以正大之精神出之,纔算不失大體。

中國有著悠久的政治文藝傳統,以文藝的形式申張政治利益,不僅屢屢奏效,而且其中佳構紛紛步入文藝史。早的如詩經中的《頌》和屈原的《離騷》,晚近的如曾國藩參折、李鴻章執筆的經典奏摺《參翁同書片》。此外,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文藝應爲工農兵服務」,以及近年薄熙來掀起的紅色文藝運動,政治目的都十分明顯。

歷朝歷代,政治與文藝的聯姻如此緊密,在世界範圍內,中國恐怕仍是最特別的一個。前蘇聯等紅色政權雖也有此類現象,但遠沒有中國這般深遠而周遍,歐美及古希臘雖然也甚多集會演講,但其論理偏於公共學理化,抒情頗隨意,中國的政治文藝是高濃度的,抒情文藝化、論理以政治掛帥,且氤氳著隱祕的宮闈色彩。

中國的新聞報導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生長起來的。在廟堂一方是政治家辦報的思路,最早的報紙《邸報》直接聚焦皇帝及宮廷大事,新聞是無意識之手段,政治乃其目的。在江湖一方是文人論政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最終指向也還是政治。清末民初,新聞業大發展,意圖影響政治卻獨立於政治之外的專業化新聞報導(此爲有意識之新聞手段)纔有了生長的空間。

您已閱讀17%(456字),剩餘83%(22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