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埃及

埃及變局算不算政變?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在要不要把埃及事件稱爲「政變」的問題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困惑。西方曾以爲,冷戰結束後,就能夠問心無愧地推崇民主。但埃及的事態證明,複雜性、困惑和道德妥協在國際事務中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它看起來像一場軍事政變,而且產生了政變的效果,那麼它很可能確實是一場軍事政變。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評論埃及局勢的時候沒有使用「政變」這個詞,並不是因爲他看不懂形勢,而是因爲,一旦美國政府宣告埃及政府被一場政變推翻,美方依法將不得不切斷對埃及的援助。

在是否稱其爲「政變」的問題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西方困惑。西方國家政府喜歡與明確的道德範疇打交道:自由鬥士與獨裁者,民主派與威權派,好人與壞蛋。這使外交政策更易於理解,更易於向國內百姓解釋。

在這種簡單的道德宇宙裏,軍事政變顯然是一件「壞事」,一位民選產生的總統顯然是「好人」。然而,同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的形象相比,美國和歐洲有許多人更喜歡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上反對穆罕默德•穆希(Mohamed Morsi)的示威者形象。正是大批湧入解放廣場的埃及世俗自由派人士在推崇西方式的價值觀,如少數羣體的權利和言論自由,而兄弟會想要制定一部以伊斯蘭教法爲藍本的憲法。不過,令人尷尬的事實是,贏得總統大選、並在埃及議會佔據最多席位的也正是兄弟會這個政黨。更令人不爽的是,議會中的第二大勢力集團不是自由派,而是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方面比兄弟會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薩拉菲派(Salafists)。

您已閱讀50%(539字),剩餘50%(5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狄恩•拉赫曼

吉狄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英國《金融時報》主要負責撰寫關於美國對外政策、歐盟事務、能源問題、經濟全球化等方面的報導。他經常參與會議、學術和商業活動,並作爲評論人活躍於電視及廣播節目中。他曾擔任《經濟學人》亞洲版主編。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