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

我的老師米爾頓•弗里德曼(二)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鄒至莊:弗里德曼發現,外生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總產出影響及時而短暫,對物價影響遲緩而長久。他自信地表示,「我的理論在中國將是對的。」

這是我在一系列三篇文章中的第二篇,文章描述弗里德曼一部分的經濟學研究和我後來同樣的研究。主要目的是說明如何應用經濟理論來解釋和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應用到美國、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經濟。

適應性預期與理性預期

弗里德曼開創了期望經濟學,他制定的預期是適應性預期,在上一篇《我的老師米爾頓•弗里德曼(一)》中討論了。後來,約翰•穆斯(1967)提出另一種方法來決定預期,被稱爲理性預期。後者等於由計量經濟學家所建立的計量經濟模型所產生的數學期望 (期望是該變數從模型估計的平均值)。在本文中,我將說明爲什麼用適應性預期可以解釋股票價格和長期利率,結果優於用理性預期,以及用適應性預期可以解釋臺灣消費總量比用理性預期好。

您已閱讀16%(303字),剩餘84%(16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