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競爭力

警惕「競爭力」的負效應

FT專欄作家布里坦:競爭力是相對的,使用「競爭力」這個說法,往往暗示著世界貿易是零和遊戲,而採用「業績」這個說法,則意味著各國有可能同時獲益。

名稱能說明什麼問題?有時候能說明很多問題。每當政府讓企業承擔額外的財務負擔時,就有人跳出來大聲疾呼:這會令相關國家或地區「失去競爭力」。這些呼籲也許是合理的,也許不是。通常說來,這是個觀點問題。這類財政負擔可能名目繁多:爲國家增加收入;回應工會壓力;或者是爲達成特定的政策目標。由此引發的抱怨,往往要麼部分合理,要麼完全正當。

那麼,反對「競爭力」提法的原因何在?如果一家企業可以製作出比競爭對手更優質或更便宜的捕鼠夾子,確實可以認爲它更有競爭力。如果一個園丁能提供質量比現有園丁更好或相近的服務,但收取的費用卻更低,那就可以說這位園丁更有競爭力。這也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解僱現有園丁,因爲我們可能與那位長期服務的園丁建立了情感聯繫,而源自競爭力的威脅可能會促使現有園丁提升「業績」(目前「是」園丁當然不意味著「理應如此」)。不過,我們在這個例子中提到「競爭力」時,至少還知道自己指的是什麼。

那麼國家或者地區能「失去競爭力」麼?如果加利福尼亞令其工業企業承擔額外的財務負擔,那麼它相對其他州(比如德克薩斯)的競爭力就會降低。如果歐元區外圍成員國的平均成本水準上升得比歐元區中心地帶的德國快,也可以說這些國家的競爭力不如德國。相應地,可以說德國具有「超級競爭力」。德國民衆可能會喜歡這種說法。不過位於地中海沿岸的歐元區成員國,要麼不得不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要麼就得聽任失業率居高不下,直到德國納稅人伸出援手。

您已閱讀35%(599字),剩餘65%(11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