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一段經歷讓我對新加坡的醫療體系大爲感激。在這個島國出差時,我突然生病,患上了一種罕見的腦膜炎。換成在許多國家,我恐怕早已撒手人寰。但發生了兩件奇蹟。首先,一位同事突感不祥,於是來到我的酒店房間,發現我漸漸不省人事。然後,這位同事急忙把我送到當地一家醫院,新加坡醫生以驚人的效率查出癥結,採取了大膽的療法,挽救了我的生命。(實際上,他們是把手頭所有種類的抗生素注入了我的心臟,因爲他們並沒有醫治我這種罕見腦膜炎的專門方法。)
在醫生們的冒險賭博讓我從昏迷中甦醒過來後,醫院工作人員繼續以高效、完善的服務幫助我走上漫長的康復之路。幾個月之後,我又迎來一次驚喜。我碰巧看見了醫院和保險公司之間的一些手續檔案,發現治療費用並沒有那麼高。一位同事後來在紐約愁眉苦臉地評價道:「如果這事發生在美國,醫藥費肯定比這多出好幾倍。」(我反駁道,如果這事發生在美國,我恐怕根本活不下來,因爲擔心惹上官司的美國醫生是不會拿抗生素冒險的。)
這只是碰巧交好運嗎?一定程度上可以這麼說。但近來幾周我翻閱了一本引人入勝的電子書《價廉質優》(Affordable Excellence),它介紹了新加坡醫療體系,是我的朋友、美國科學家威廉•哈茲爾廷(William Haseltine)爲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寫的。這本書讓我深信,比起當時,我現在更有理由向新加坡道一聲「謝謝」。如果哈茲爾廷是對的,那麼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不僅成本低廉,而且在救死扶傷方面十分高效——不論病情危急與否。確實,新加坡醫療體系的巨大成功或許能給其他國家帶來啓示,尤其是正在大刀闊斧進行「歐巴馬醫改」(Obamacare)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