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多麼神奇的辭彙,似乎可以重新詮釋一切概念。中國式離婚、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相親、中國式塞車等等,無處不在的中國式製造著一個又一個的新聞熱點。然而,媒體盛宴的背後卻是中國式的無奈。如果說,面對其它「中國式」,我們還可以笑談之,但是當面對中國式房地產和中國式購房時,恐怕更多的是苦澀與難解。
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經濟學家或者預言家能想像到一個房子竟然能凝結那麼多的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元素,然而隨著瘋狂的房價和無厘頭的調控,勤勞而聰明的中國人不斷創造著新的經濟現象和消費行爲,戲稱「被逼的」。於是,丈母孃房、學區房、投資房、改善房、剛需房等各種「需求型號」的購房,可謂總有一款你需要,這就是中國式購房的需求基礎。
與被逼出來的需求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式購房的背後推手——中國式房地產行業規則。供求關係只是間接決定了房價,中國式房地產業催生了經濟奇葩,更醞釀了中國式房價。這些共同構成了中國式購房的尷尬。試問,房價爲什麼這樣高?房地產利潤是怎樣煉成的?誰動了高房價這塊蛋糕?購房者究竟在誰買單?
您已閱讀17%(446字),剩餘83%(21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