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市場價格

市場價格不等於公允價值

FT專欄作家約翰•凱:交易文化的發展助長了一個觀念,即衡量價值的唯一尺度是買家願意出多高的價格。如今,「公允價值」和「市場價格」這兩個術語幾乎是互換使用的。可這樣是不對的。

但凡就經濟問題公開發表意見之人,總會經常收到貨幣怪才們的來信。他們提倡以一些方案改革當今貨幣,確保和平與繁榮。在長長的提議清單中,比特幣(bitcoin)——一種定量供應以防止通膨的民間網路虛擬貨幣——不過是最近的一個。比特幣也吸引了無政府主義者和自由論者的注意。他們大聲疾呼,網路應當免費,冒失地忽略了網路對三個因素的依賴:中年幕後老闆們出資建設的電話網路、大公司提供的伺服器,以及通過國際會議敲定的網路協議。

最後還有電腦狂人和數量分析專家。在他們看來,比特幣軟體背後的計算複雜性本身就是一個優點。那些演算法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執行時會大幅增加電源的負荷。誰知道他們費這麼大力氣到底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比特幣神話失去光彩,正滑向命中註定的悲慘結局,而我們可能永遠也看不穿它集單純質樸與唯利是圖於一身的特性。但這也促使我們去思考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關係。交易文化的發展助長了一個觀念,即衡量價值的唯一尺度是買家願意出多高的價格。如今,「公允價值」和「市場價格」這兩個術語幾乎是互換使用的。可這樣是不對的。

您已閱讀32%(451字),剩餘68%(9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