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

別再製造「股市地震」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蘇培科:每次天災後,都會有人在股市炒作概念,讓普通投資者爲「災後重建」概念埋單。但真正需要「災後重建」的,是中國股市本身。

地震與股市本來看上去不大搭界,但每次地震災害發生之後,人們都會迅速聯想到股市走勢,而且不乏有人藉機炒作概念、消費災難,人爲製造一場「股市地震」,讓防範意識不足的普通投資者陷入窘境,爲這些「災後重建」的概念埋單。但股市本身卻很少進行「災後重建」,這就是怪誕的中國股市。

記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四川、重慶地區66家上市公司被交易所緊急停牌,其中岷江水電、東方電氣、宏達股份等上市公司由於身處震區受災極爲嚴重。但當時中國股市卻颳起了「愛國市」的風潮,各種「鎖倉」、「不賣川股」的口號四起,甚至有傳言說,在2008年5月14日,多家基金公司高階主管接獲中國證監會的電話指令:「保持市場穩定」、「要求基金只買不賣」。結果,一些受災區域內的股票和已被確認受到地震影響的個股不跌反漲、連續漲停,最終讓少數人獲益出逃,而大部分人長期被套。

這次雅安地震之後,一些人又在中國股市故伎重演。週一,川渝板塊中的路橋、水泥、建材等災後重建股受到資金追捧全線飆升,而大部分股票和整個市場卻萎靡不振。這或許符合冷冰冰的「破窗理論」,畢竟救災需要大量的救災物資,包括水泥、鋼鐵、鋁材、通訊設施耗材等。但在中國,災後並非純粹按照市場和效益來重建,大部分是援建和財政性投入,原則上不應該強化經濟效益,援建企業不能借機發財,除非是一些援建企業借援建之機套取援建經費,否則這些「災後重建」概念實際上不應該會有太多油水。況且,「災後重建」概念對上市公司的影響是短期的,對其基本面不可能帶來根本性改變。

您已閱讀25%(629字),剩餘75%(19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