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爲主的宏觀調控措施歷來是熨平經濟週期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危機時刻,其重要性更爲明顯。然而,對於中國來講,一些經濟數據的缺失、透明度不高、未做季節性調整、以及受地方政績影響,基層統計數據存在謊報等等,都使得統計數據飽受詬病,屢屢引發公衆質疑。如果這一現象不能早日改觀,不僅爲學術界與投資者的研究平添困擾,也更將極大的影響決策層政策的有效性。
實際上,當前改善國內統計數據,提高數據質量還是大有可爲。首先,需要彌補一些重要經濟數據,如調查失業率、產能利用率等指標的缺失。由於目前中國僅公佈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但近十年來,這一數據卻一直保持在4%左右,鮮有變動,且與實際情況也嚴重不符,很難幫助決策層掌握有效的就業情況。學習國際經驗,公佈高頻的調查失業率指標,對於當前中國來講,不僅可行且十分必要。
而在工業生產方面,我們也常常提及產能過剩,但究竟哪個行業產能過剩,哪個行業產能不足,同樣缺乏具體指標考量。美國統計和公佈7000家企業的產能利用率時間序列,中國可以借鑑,以保證對各行業產能情況的判斷和政策措施的針對性。
您已閱讀18%(464字),剩餘82%(20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