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中國股市斷崖式下跌、銀行股跌停式開盤,讓投資者異常恐懼。若看政策、消息面,似乎不足以引起中國股市如此劇烈波動,那麼是什麼因素引發A股市場如此恐慌?
當下一種流行說法是,由於中國銀監會規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緊資金池,對銀行、券商等造成重大沖擊。實際上這是一種誤導。仔細想想,如果銀行、券商的估值主要依靠資金池業務和影子銀行,那它們就應該倒閉,畢竟影子銀行不是它們的主業。收緊監管對穩健經營是好事,應該予以肯定。尤其在目前金融混業監管缺失、經濟下滑風險加劇和投資理財產品去向不明的情況下,及時治理和切斷跨機構合作的資金池業務,有助於中國規避系統性金融風險。投資者不應該對銀行規範經營措施感到恐慌,除非是一些想渾水摸魚的機構意圖借「下跌情緒」來反對規範理財產品和監管銀子銀行,但不排除這種因素推波助瀾。
除對銀行股的不必要恐慌之外,A股週四表現還有以下因素:一是,中國平安260億元可轉債發行獲批,市場對融資和再融資的恐懼情緒加劇;二是,800多家IPO企業財務整頓進入尾聲,IPO即將開閘的報導和訊息接二連三;三是,中國證監會指定披露媒體發表社論《IPO重啓不是渾水猛獸》,在市場和投資者看來是監管者利用「喉舌」投石問路,故意放風來測試市場承受力,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對IPO重啓的擔憂;四是,央企2012年報呈現大面積、鉅額虧損:中國遠洋鉅虧95.59億元、中國鋁業鉅虧82.3億元、鞍鋼股份鉅虧41.57億元……這一串數字讓人膽戰心驚,讓投資者對中國藍籌股的投資價值滋生疑慮。正是A股市場「羣龍無首」的格局,引發了週四的羣體性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