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習近平訪俄改變亞太戰略格局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馮瑋:美國重返亞洲實施戰略再平衡,日美同盟的作用無可替代,而中俄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則無疑是最強有力的抗衡。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圓滿結束對俄羅斯的訪問。據俄羅斯塔斯社訊息,習近平表示,「他作爲國家主席首次訪問俄羅斯達到了目的,取得的成果遠遠超出預期。」按照我的理解,習近平不無理由對訪俄成果作此評價。

衆所周知,中日兩國因釣魚臺問題的紛爭曠日持久,俄羅斯也和日本存在南千島羣島(日稱「北方四島」)的領土紛爭。俄羅斯遠東研究所學者基斯塔諾夫年前認爲,中日和俄日領土爭端應是兩個分開的單獨問題,不應混在一起:「那種雙方聯合起來反對另一方,或是兩個國家結盟針對第三國的做法,都是冷戰時代的思維,現在都過時了。俄羅斯和中國都是大國,外交獨立。因此,這兩個國家應該分開各自獨立地解決其領土糾紛問題。」2012年10月,俄國家安全會議祕書長帕特魯舍夫在訪問日本時也明確表示,在中日島嶼爭執中,俄羅斯堅持中間立場:「中國和日本應自行解決領土爭端。」

然而,3月22日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丁在莫斯科共同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合作共贏、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似傳遞出不同資訊:「在涉及對方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特別是「相互堅定支持」六個字,是否顯示俄羅斯對中日釣魚臺主權之爭持「中立立場」,似不難尋求答案。

您已閱讀27%(519字),剩餘73%(14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