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我來上海的第16個年頭。女兒上六年級了,就送回家鄉唸書了。
女兒從2001年出生就一直在我們身邊長大,現在送回家鄉唸書自然是不捨得的。只是來了那麼多年,女兒也是在上海出生的,但沒有上海戶口,以後不能在上海蔘加高考。女兒去附近的金沙江路小學上學時,找人託了好幾層關係才進去,但爲了能早點適應安徽的學習進度,只得送回家鄉去唸六年級。那裏六年級還算小學,這個夏天就要參加小升初的考試了。但是女兒的成績總也跟不上安徽學校的難度,我只能讓她放學後去老師家裏補課,1小時要100元,這與我們微薄的收入相比,真是很難負擔得起。但是念書、上大學是她唯一的出路。那會兒,我們村裏有家出了個清華才子,村口都掛上了大紅色橫幅呢。
我和丈夫都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葛家村人,家裏世代都是種水稻的農民。可是種地又沒有多少收入,村裏大多數青壯年都去城裏務工,於是家裏的地都轉給別家種,或者老人幫著種種。我們倆96年結婚後不久,丈夫也去上海打工了。他在華東師範大學後門的棗陽路上找到現在這個店面。他會做千層餅,生意不錯,我也就跟著他來了上海。開始,我們只能租得起300元的棚房,幾年後總算能在長風一村裏租上一室半戶,現在月租已經漲到1500元。我們兩人每天6點起牀擺攤,冬天晚上10點關店,夏天生意好些,關店就更晚,甚至要到凌晨一兩點纔回家,沒有周末。
您已閱讀37%(565字),剩餘63%(9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