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科研

人腦能「複製」嗎?

歐盟人腦研究項目是規模最大的神經學研究項目。它的缺陷是過於重視實現物理上的理解,而輕視功能上的理解,二者需要融爲一體。

人腦中的約860億個神經元以及這些神經元之間幾百萬億的連接,使我們能夠思考、行走、講話、與他人互動。毫不誇張地說,人性皆在大腦中。我們對它的工作原理了解越深刻,就越能更有效地診斷和治療孤獨症和老年癡呆症之類的神經疾病。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日前公佈了爲期10年、耗資11.9億歐元的研究項目,旨在模擬完整的人腦結構。該項目的成本約爲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項目的六分之一,是規模最大的神經學研究項目。它是人類朝著加深對大腦工作原理的瞭解邁出的重要一步,但也存在著缺陷。

缺陷在於它的目標不現實。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話說,人腦研究項目(Human Brain Project)提出了完全模擬人腦的「驚人目標,但也招致了一些懷疑」。儘管該項目具有寶貴的價值——例如,幫助研究人員測試精神疾病藥物的藥效——但人腦結構太過複雜,難以通過目前的電腦精確建模。根據多數人的估計,這一目標很可能在幾十年內都無法實現。

您已閱讀29%(442字),剩餘71%(11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