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探尋新成長「結構紅利」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袁江:隨著傳統紅利逐漸消失,中國成長中樞漸近下移不可避免。依靠資源增量驅動的成長或難持續,未來應依靠資源的再配置,推進體制的再調整,實現經濟效率的再提升。

中國經濟過去十年的「高成長奇蹟」是全球化紅利、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和制度紅利共同驅動的結果。隨著四大傳統紅利逐漸消失,未來成長中樞漸近下移不可避免。中國經濟將告別兩位數的高速成長期,進入中速成長的新階段。而是否能夠充分挖掘潛藏在現有經濟體系中的「結構紅利」,將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能否將年均增速穩定在7-8%的關鍵。

四大傳統紅利漸失引致成長中樞下移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日歐等各大經濟體均遭受重創。2009年中國果斷出臺「四萬億」,挽狂瀾於既倒,避免了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但卻帶來了物價高企、產能過剩等嚴重後遺症。隨後政府出臺一系列宏觀緊縮政策。自2010年初至今,中國GDP增速連續十一個季度回落,到2012年第三季度僅爲7.4%。顯然,本輪經濟回落既是短週期總需求緊縮的結果,但更重要的還是潛在成長率下降的表現。從長週期看,過去十年支撐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四大紅利」基本釋放完畢,中國經濟成長中樞漸進下移已不可避免。

您已閱讀12%(414字),剩餘88%(31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