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

讓孩子遠離成人世界的殘忍

FT特約撰稿人沙瑪:2012年,對未成年人的傷害呈現一種全球化的趨勢。應該將孩子儘可能地與成人世界的虛僞、殘忍隔離開來,直到他們獲得足夠的智慧。

2012年是對兒童們開戰的一年。我住的地方離康乃迪克州的紐敦市不太遠,因此這個剛剛發生血案——行兇者本人也才成年不久——的小城的種種場景對我來說就像我家後院:尖樁籬柵、細心照料的草坪、遍地的教堂,還有那些在擦得光亮的走廊兩邊擺滿儲物櫃、樓道里充斥著自助食堂比薩餅味的中小學。自科倫拜(Columbine)慘案以來,我們對於發生在美國各種日常生活場所——商場、影院、大學尤其是中小學校——的屠殺已經見怪不怪了。如果你居住在美國以外,而你的國家又不像美國這樣槍枝比人口還多,你也許會把這個問題當成是獨特的美國病而置之不理。

然而2012年針對孩子們的戰爭卻呈現一種全球化的趨勢。2012年5月底,30餘名10歲以下敘利亞兒童的照片像往常一樣令全世界都停下來進行了爲期幾天的正義聲討,這些在胡姆斯(Homs)市附近遜尼派村莊的兒童遭受了槍擊、刀刺或者兩者皆有,這一暴行明顯是沙比哈民兵犯下的。另外就在上個月,在中國的陳棚村,22名小學生遭到一名持刀者攻擊,有些孩子被砍掉了手指頭和耳朵。要知道攻擊者需要離這些孩子多近才能導致以上結果。還有,就在耶誕節前夕,河北省一位父親因爲不滿法院對其女兒被殺一案責任人的判決過輕,駕車衝入一羣去喫午飯的中學生中,導致多人頭骨破裂及肢體骨折。

對孩子們來說,學校應該是僅次於家庭的第二大庇護及養育場所。如果家裏遇到困難,學校應以其安全、慈愛及智慧對孩子們發揮比家庭更大的監護作用。學校是孩子們年輕的思想馳騁的家園。然而學校——或者夏令營,正如挪威不思悔改的凶徒安德斯•佈雷維克(Anders Breivik)一案中的情形——對於道德缺失的人卻有巨大的吸引力,也許是因爲他們希望把他們的罪惡放大到極致。這不僅僅是因爲學校裏有大量手無寸鐵、毫無反手能力的受害人。在有些最惡劣的案件裏,實際上教育觀念本身也是攻擊的目標。馬拉拉•優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這位2012年最偉大的女英雄(也許是十年來最偉大的女英雄),這位雖年僅15歲卻從11歲開始就爲爭取女孩子受教育權作鬥爭的鬥士,在巴基斯坦的校車上被近距離射殺。殺害她的是塔利班,他們對可能出現一位知識女性的情況切齒痛恨,因而訴諸於毀滅主義行徑。如今,對於我們從阿富汗「轉移出來」的行爲,我們應該承認我們很可能在將這個國家交到一支以受教育的女孩爲主要敵人的軍隊手裏。

您已閱讀39%(978字),剩餘61%(15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