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在中國製作和公映是一個開天闢地式的事件,但中國觀衆似乎並不領情。有人指責馮小剛繼續「消費苦難」,有些則認定是「借古諷今」的初級水準,而主宰著影評市場的文藝青年們,從藝術性方面否定了馮小剛導演的努力。這是一個「一九四二式」的悲劇。
這些反應或許會讓馮小剛徹底絕望,事實上,筆者也有類似的心情。除了娛樂消費和藝術享受之外,中國人或許更要關注國家的命運,尤其是在每個人都惴惴不安的年代。這部受到審查限制的電影,再現的不只是一場歷史災難,也是有關國家未來的預言。
電影裏面有兩個中國,一個是政府(軍隊)和城市,喫喝玩樂;一個是災民與農村,飢寒交迫。將這兩個平行世界聯繫起來的是美國記者白修德。在白的價值體系當中,政府與國民是契約關係,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他不明白爲何民國政府既不賑災,甚至封鎖他發佈饑荒的訊息。
您已閱讀10%(358字),剩餘90%(34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