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否在成爲歐洲新的戴高樂主義國家?它激烈反對全盤紓困歐元區國家的計劃,迫使歐盟(EU)一再採取「太少太遲」的行動。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放棄核能,扼殺了形成歐洲能源政策的可能性。德國阻止EADS與BAE合併,錯過了締造全球航空航天巨擘的機會。默克爾一邊呼籲需要建立聯邦化的歐元區,一邊卻在阻礙銀行業聯盟計劃的實施。因此有了一種說法:從現在起,德國只謀求國家利益,而不再把歐洲放在心上。
但這種說法是短視的。很多德國人會對自己被稱爲「歐洲壞人」感到生氣。自歐盟成立以來,德國人在財務和政治上一直在作出自己的貢獻。鑑於德國在二戰後限制自己對國家利益的追求,該國開始界定和捍衛這些權利是合乎邏輯的。真正讓人意外的是德國等了如此之久才這麼做。
更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德國是否越來越希望放眼更廣闊的世界——俄羅斯、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就目前而言,這樣做還不符合德國的利益:該國過半的貿易是與歐元區國家進行的。不過就未來而言,最佳的結局不甚明朗。德國在歐洲的主要夥伴——英國、義大利和法國——必須認識到這一切關係到什麼,並拿出富有想像力的堅定的歐洲願景。它們拿得出的新構想越多,就越能處於有利地位,與德國就歐洲未來開展建設性對話。它們的經濟越強,就越能挑戰德國對歐洲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僵化願景。
您已閱讀41%(552字),剩餘59%(7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