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大陸來說,2008年是轉折性的一年。這年夏天成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被一些人視爲中國崛起的標誌。恰好在這一年年末,世界金融危機爆發,許多發達國家陷身其中,而中國依靠強力的刺激政策保證了經濟繼續高速成長,在危機中一枝獨秀,「中國模式論」遂大行其道。在一些宣揚者看來,「中國模式」不僅成就了中國奇蹟,也應該向全世界推廣。在主串流媒體高調宣傳中,似乎全世界都在走向深淵,只有中國從成功走向更大的輝煌。
不僅如此,許多知識分子也開始轉向。一些一度指責中國改革被新自由主義誤導的「新左派」迅速撥轉方向盤,宣揚「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持有自由主義立場的知識分子羣體也發生了分裂,一些人懷疑自己曾經相信的價值觀,還有一些人走向國家主義。改革遭遇了空前的困境。如果說,在2008年之前的數年間,批評、否定改革的「改革失敗論」一度甚囂塵上,那麼從2008年開始,以「中國模式論」爲代表的「改革成功論」浮出水面,而且聲音越來越響亮。既然改革已然成功,中國模式舉世應學,何必再改革呢?因此,改革停滯不前,在某些領域甚至出現了倒退。
愛德華•薩義德曾說:「最該指責的就是知識分子的逃避;所謂逃避就是轉離明知是正確的、困難的、有原則的立場,而決定不予採取。」但就在許多知識分子選擇沉默或稱頌的的時代裏,卻有一批耄耋之年的知識分子,秉筆直書,直言儻論,不粉飾,不搪塞,不推諉,不避諱,直指中國面臨的巨大問題:資源日益短缺,環境破壞嚴重,腐敗四處蔓延,貧富差別懸殊,道德水準滑坡,社會矛盾激化……他們提醒國人,中國不是盛世,而是矛盾重重,「兩種可能的前途嚴峻地擺在前面:一條是沿著完善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權力,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另一條是沿著強化政府作用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前行,走向權貴資本主義的窮途。」(吳敬璉語)。中國經濟能不能平穩成長,社會能不能和平轉型,都是重大的現實問題。他們呼籲改革,直言「不改革,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