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迪

Lex專欄:颶風對保險業股價的影響

颶風損失將削弱保險業今年的盈利,卻不大可能衝擊行業資本金水準。但隨著更多資本湧入保險業,保費價格上漲將受限,股價上行空間也會受限。

暴風已過,居住在美國東北海岸的人們逐漸開始估算颶風珊迪(Sandy)帶來的損失。首先受到召喚的就包括保險商。傳統觀點認爲,現在是買入保險股的大好時機,因爲保費在重大損失之後往往快速提高,最終將推高盈利水準。瑞信(Credit Suisse)表示,在1992年颶風安德魯(Andrew)、1994年北嶺(Northridge)地震以及2005年卡特里娜(Katrina)颶風襲擊之後的一年,美國再保險商的股價表現都好於非金融企業。

但這次情況不同以往。雖然立即得出結論爲時尚早,但風險建模者估計,這次損失中承保部分的價值70億至200億美元,遠高於去年颶風「艾琳」(Irene)造成的40億至50億美元損失。這一次,再保險商不會太過憂心,因爲只有當損失超過100億美元時,它們的承保責任纔會啓動,所以再保險商的承保額在總承保額中的佔比較低。主要保險商面臨的風險更爲嚴重,在災區擁有主要市場份額的State Farm、好事達(Allstate)和旅行者(Travelers)的情況有待觀察,主要的影響因素在於暴風和洪水造成的損失各有多大——前者屬於保險商承保範圍,而後者屬於政府補償範圍。

在全球重大災難損失以及2011年美國惡劣天氣的推動下,保險商的保費價格一直在上漲。保險諮詢企業佳達再保險經紀有限公司(Guy Carpenter)表示,今年美國房產災難保費價格上漲了7%。此外,得益於全行業盈利上漲(2012年在桑迪襲擊之前一直利潤頗豐)和更爲保守的投資態度,目前保險業資本金十分充足。

您已閱讀79%(642字),剩餘21%(1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