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三十年前,我試著申請了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的一個大學生項目。在我面試之前,學校裏的一位老師提了一條建議:「不要主動提起你的父親曾在劍橋就讀——除非他們問起!」
爲什麼會這樣呢?在二十世紀80年代的英國,人們不喜歡那種認爲家庭人脈可以幫助學生在精英大學獲得一席之地的想法。事實上,在招生官員眼中,唯一比這更加忌諱的想法是認爲既有家庭關係又有大把金錢的人可能通過慈善捐款「買」出一條通往大學的捷徑。
而現在情況已經大爲不同了,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地理環境和社會風俗導致了人的觀念發生巨大變化。今年秋天,幾位美國朋友的孩子進入了布朗、哈佛以及普林斯頓這樣的美國名校。其中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憑「硬實力」得到錄取的,因爲他們有著優異的SAT考試成績以及滿是各種榮譽的個人簡歷。除此之外這些聰慧的少年們還有一項優勢:人脈。他們的父母或親屬通常是這些精英大學的校友,不僅公開參與校友圈的活動,還常常爲母校慷慨捐款。
您已閱讀20%(415字),剩餘80%(16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