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

Lex專欄:日本海外併購應三思

日本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現金充裕,國內市場表現平平,海外收購顯然就是最佳選擇了。但從以往歷史來看,企業在收購後股價往往會大幅下跌,因此它們應三思而行。

有錢就去海外闖蕩。日本企業從未像現在這樣尋求海外併購機會。軟銀(SoftBank)競購Sprint只是最新一例。由於日本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現金充裕,同時國內市場表現平平,海外收購顯然就是最佳選擇了——至少在渴望賺取手續費的銀行家眼中如此。然而,從日本企業界的收購歷史來看,它們雖然全都資金充裕,但在選擇收購目標方面卻乏善可陳。

不過,投資者應該有所心理準備。GCA Savvian的調查顯示,接近一半的日本企業感覺併購是利用手中資金的最佳方式。但大家還記得2008年野村證券(Nomura)收購雷曼(Lehman)資產、2006年東芝(Toshiba)聯手紹爾集團(Shaw)收購西屋(Westinghouse)的案例嗎?在收購後的三年裏,收購方的股價分別跌了五分之四和三分之二。

實際上,日本的大型跨國併購交易的結果是,收購方的股價在一年內平均下跌20%,三年後下跌50%。誠然,全世界的交易撮合者往往會受到投資者的懲罰(理應如此)。但日本的損失似乎特別嚴重:在美國的大型跨國併購交易中,三年後收購方的股價平均下跌六分之一,而在英國,收購方的股價基本持平。這也不是因爲日本企業海外收購規模不大。日本大型收購交易(包括軟銀最近的這一起)總價值達1200億美元,與美國企業海外收購支出的1300億美元相去不遠。當然,這裏面也可能存在時機問題:企業信心並非完全與更廣泛的市場無關。但收購時機及其對人們眼中的成功產生的影響本身也是一種交易撮合技巧。

您已閱讀74%(618字),剩餘26%(2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