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英國大學:公私之爭

英國私立大學白金漢大學副校長基萊教授認爲,英國應該像美國一樣,大力發展私立大學。他說,英國公立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每況愈下。

白金漢大學(University of Buckingham)副校長特倫斯•基萊教授(Terence Kealey)說,英國目前存在兩類高校——如白金漢大學以及新近成立的倫敦新人文學院(New 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這類私立高等院校以及那些由國家撥款及管理的公立院校,基萊不主張發展後一類高校。

基萊說,大學就得是私立。私立大學對學費的幅度、教授課程以及學生招收有自主權;如果英國擁有更多的私立大學,那麼就能與世界上院校中的佼佼者一爭高下。而實際情況是:英國的高等院校質量每況愈下。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基萊教授說,「全世界最好的大學當屬美國的常青藤聯盟(Ivy League)。其次是那些英語國家的大學,它們獨立辦學,但又並不徹底如此。」基萊說,它們屬於「社會工程類院校」,再其次就是歐洲大陸的大學。他說,那些大學與英國過去的鐵路系統一樣,屬於國辦性質。因此,這些大學沒有趕超對手的原動力,它們深陷計劃經濟的羈絆,教育質量不斷下滑,如同英國上世紀70年代坐通勤車的上班族,他們在難看的站臺上等車,而火車卻總是晚點。

您已閱讀11%(471字),剩餘89%(37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