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聯準

當心QE3的成本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QE3的好處並不很明顯,因爲傳導機制十分混亂,潛在成本非常高昂,而且美聯準此舉並不能穩定股市投資者的心理。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查訪了887家大企業的財務長(CFO),問他們對不斷下降的利率會作何反應。該調查得出的結果值得經濟學家、政治評論家和投資者關注。

受訪者中,91%的人稱,利率下降一個百分點不會對他們的經營計劃造成任何影響;84%的人公開表示,即使利率下降兩個百分點,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該調查得出結論稱:「財務長們認爲貨幣行動並不是特別有效。」——或者這麼說,在促進投資和就業方面不是特別有效。

這一結論發人深省。美聯準(Fed)主席班•柏南奇(Ben Bernanke)近日推出了「第三輪量化寬鬆」(QE3),承諾購買更多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來貫徹量化寬鬆。他指出,因爲失業率高居不下、經濟成長疲軟,所以需要推出QE3。通過提供上不封頂地購買證券承諾,美聯準希望能夠拉動需求,進而創造更多就業。

您已閱讀21%(375字),剩餘79%(13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