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Lex專欄:中國企業庫存積壓堪憂

疲弱的PMI數據加大了中國政府出臺新政策的可能性。但中國經濟本次放緩暴露了一個更大的結構性問題:中國企業是否學會了如何在非高成長期管理產出?

每當有孩子說他(她)不相信有仙女存在的時候,就會有一個仙女死去。看漲中國的人士也正成爲類似的瀕危物種,因爲每一批糟糕的經濟數據,都讓人更難相信中國的形勢不久就會好轉。今年早些時候,樂觀人士認爲,中國成長放緩將只是輕度的。後來他們的看法變成中國上半年會低迷、下半年將復甦。臨近第三季度結束之際,中國的經濟數據仍在惡化中。

8月份製造業活動數據之糟糕是不爭的事實。兩組採購經理指數(PMI)——中國官方的PMI和滙豐(HSBC)編制的PMI——都低於50,說明活動萎縮。大企業(官方調查對象)和小企業(滙豐調查對象)都感受到了影響。現在的問題不是等待官方刺激措施從大型企業逐級向下滲漏。活動萎縮的一部分原因可歸於全球經濟疲弱,即西方經濟減速及其對需求產生的抑制影響。但這不是全部。

以新訂單爲例,上月PMI指數中,新訂單分類指數進一步下降,而新出口訂單持平。換句話說,這一次的放緩發生在國內。這加大了中國政府出臺政策行動的可能性。市場情緒僅僅因爲這方面的可能性就轉向樂觀。但這是短視的,因爲本次放緩向投資者揭示了一個更大且結構性的問題:中國企業是否學會了如何在非高成長期管理產出?不斷成長的庫存似乎表明,它們還沒有學會:無論是在香港上市的巨型企業,還是規模較小的中國集團,庫存積壓狀況都比雷曼(Lehman)倒閉後的低迷時期還要糟糕。與亞洲競爭對手相比,中國企業看上去更加缺乏紀律。

您已閱讀75%(587字),剩餘25%(1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