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

走出「事故時代」要靠自發秩序

FT中文網公共政策編輯劉波:交通事故頻發,但在應對挑戰時,需要尊重和發揮社會自發秩序。開放的社會、負責任的政府和科技的進步,可以形成正反饋迴路。

哈爾濱大橋坍塌,三死五傷,經濟損失巨大;陝西延安特大公路交通事故,36人死亡;甘肅隴南市客貨車相撞,五死九傷……一場場慘禍讓人應接不暇,淋漓的鮮血背後是公衆的困惑與迷茫——中國是不是進入了交通事故多發期?能不能找到什麼辦法來改變交通事故頻發的現實?

事故的集中爆發也許具有偶然性,但背後的大趨勢是顯而易見的,根據統計,中國的交通事故頻率和萬車死亡率居於世界前列。一些事故,如哈爾濱的大橋坍塌,背後也許確實有腐敗、權力尋租的陰影,但撇開這些因素不談,中國作爲一個欠發達的轉型國家的現實、中國社會和經濟結構的巨大變遷、中國有限的資源和技術水平,決定了它會和當年那些處於發展期的西方國家一樣,必然處於一個事故多發的歷史階段。

城市化和全球化也許讓問題變得更嚴重: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天性,農村人從電視中看到城市人的出行方式,城市人從電視中看到西方人的出行方式,理所當然會產生效仿心理,例如,隨著收入的提高,農村人也希望而且有能力乘坐臥鋪客車出行,但基礎設施狀況、合格司機數量和公衆的交通規則遵守程度等方面的欠缺,決定了其中必然隱藏著安全隱患。

您已閱讀16%(465字),剩餘84%(23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