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中國「抵制日貨」有底氣嗎?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蔡成平: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和中國產業升級過程中,盲目抵制日本,只會損害跨國產業鏈條的正常運行,傷害中國自身持續發展的潛力。

中日民間矛盾因釣魚臺主權紛爭而升級,中國國內的反日情緒也漸漸高漲了起來,沉寂了一段時間的「抵制日貨」運動再次風生水起。

就在8月19日「抵制日貨」最盛的那天,筆者在微網誌上寫道,「抵制日貨者的『愛國』之情或可理解,但忽視了中日經濟是『相互依存』,而非單向依存。日本需依賴中國的市場和勞動力,中國也高度依賴日本的技術和資本,今後20年內,中國最關鍵的就是要實現產業升級轉型,對奉行『產業立國』路線的日本的依賴程度只會越來越高。抵制日貨大多數情況下會異化爲抵制同胞,下場只有一個: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這一發言,可謂譭譽參半。贊成者認爲,「無腦上街抵制活動有幾次改變了歷史?」、「抵制日貨者應該回去檢查下牆上刷的是不是立邦漆,『立邦』正是日本的音譯,建議刮掉,換成『都樂士』什麼的」;反對者則認爲,「日本是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別給小日本提氣了,日本只是個小島國」、「胡扯,有什麼日貨是中國不能自己生產的?」。

您已閱讀10%(413字),剩餘90%(35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