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

從「體驗溢位」看電商大戰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遠舉:京東無法提供給消費者親身體驗,似乎是一種劣勢,但由體驗效用的外溢,京東可以搭上便車,這反而造就京東對蘇寧、國美的成本優勢。

京東發動的針對蘇寧和國美的商戰,引發了熱烈討論。這場商戰有諸多的動因:資本市場訴求、品牌訴求等等。但長期而言,最基礎的問題是:對於大家電產品和3C產品領域,線上和線下之爭的本質是什麼,競爭的關鍵是什麼。

對於大家電、3C產品的電商行業,流量當然是利潤之本,但不同於一般小商品,涉及這類產品的流量均有一個巨大的前置性需求,即體驗。很難想像中國消費者在沒有看到實體,沒有親自觀看、對比外觀、畫面的情況下,僅憑打開電腦網上查詢資料,和京東客服聊聊,就花2萬元購買一臺60寸的索尼液晶電視。可見,親自體驗對於大家電、3C產品這類「高關注、計劃性」的消費是非常重要的。

這恰恰是京東缺少的,京東無法提供給消費者親身體驗,初看這似乎會導致京東的劣勢。但事實卻恰好相反,消費者往往在線下實體店中進行體驗,然後回家上網比較價格並下單。從這個角度看,給客戶親身體驗,某種意義上成爲了大家電行業的公共品,出現了搭便車效應。這種長期的、制度性的、習慣性的「東家看好,西家買」,是一種極其恐怖的業態,它在長期上產生成本和效用的分離,造成其中一方經營者系統性的劣勢,這是任何經營者,哪怕一個小小的個體戶,都不會長期容忍的情況,但在大家電行業,蘇寧、兩家卻忍受了很長時間,麻木、視之爲當然,這不能不令人拍案驚奇。

您已閱讀13%(540字),剩餘87%(34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